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正文

书评 《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

时间:2018-07-02 作者:毛沁娟  点击:[]

浅论湘西形象一体两面

——评《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

摘要:《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吉首大学胡显斌博士的代表作,在文本中,作者通过对边地湘西湘西的研究,总结为“镜像湘西”与“湘西自画像”,还提出了运用“时间流”重塑湘西形象。通过对湘西形象一体两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重塑”在文本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文本的核心观点。

关键词:湘西形象;镜像湘西;自画像

一、湘西形象为何

湘西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从地缘的角度来说分为大、小湘西。在历史的变迁中,湘西经过不同的行政划分,如今的湘西位于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而湘西形象是中心文化圈民族对湘西的文化想象,也就是所谓的“他者”表述,同时也包括湘西人的自我想象,即“湘西自画像”。而《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一书,既有他者表述又有自我表述的同时还结合现实重塑湘西形象。

由于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学研究邻域,是用来研究形象的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在《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一书中,形象是用来研究湘西形象的异域形象。异国形象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即意识形态。是中心文化圈民族对边地湘西的事或者人的一些普遍看法。这些看法是真实存在的,具有真实性,但多数是出于中心文化圈民族的想象。巴柔曾说过“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制作了它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置身于其间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空间”[1],但形象学不应该只是身处一种文化中的人对另一种文化的想象和创造,同时也应该也是处于同一种文化的人通过这个想象创造出“异国”形象。

在西方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的乌托邦形象,是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的产物。而且“一个异国形象,当它偏向于相异性,并且将相异性再现为一个替换的社会、富含被群体抑制的潜能时,就是乌托邦式的”[2],说明异国形象的相关理论适用于乌托邦。而西方人对于理想生活的想象就是乌托邦,是一个超越了现实生存空间的境界,而“湘西形象”是中心文化圈民族对于边地湘西的创作。“湘西”既是现实生活,又是乌托邦的精神境界,湘西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种,湘西文化是相异于主流文化的一种。中国的湘西和乌托邦属于同种想象文学的创作,都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

二、湘西形象的一体两面

“一体两面”是指一个物体具有两重性,即有好就就有坏,有幸福就有痛苦等,是辨证的;而湘西形象的一体两面是指,“自我”与“他者”对湘西的印象。形象是对一种文化事实的描述,文本中所被描述的形象就是站在“他者”的角度被注视者所看待。首先要知道的是,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思考,所以形象学研究的实质是,是什么让这些形象成了文本中所的“他者”。形象学关注的是主体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说研究形象是在研究“他者”,还不如说是在研究“自我”。“‘我’注视他者时,他者形象同时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3],在言说他者时其实也是对“自我”身份确立的过程。

对《湘西形象的产生与再生产研究》中的“湘西”形象的研究,并不是对“湘西”本身这个形象的再认识,而是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在研究湘西形象的过程中,作者的文本中充满了各种对湘西形象的描述,也可以说是社会集体的想象物,这中间包括套话。套话是指与对方交流后用语言、动作、表情等使对方表达出你想要的信息。作者在研究湘西形象时,并不是直接分析湘西的生活,而是通过与湘西相关的文化与事物来研究的。在湘西形象长期反复被描述的过程中,中心文化圈的人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些固定的词汇来刻画湘西形象,这些一直被人们用来塑造湘西形象的词组就是作者研在究湘西形象本中所运用到的套话,套话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研究范畴,具有社会集体关联性的特征。“我们作为研究对象而提出来的‘想象物’--词,是在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总体范围内,对研究基本原则双极性的表述。我们要研究的想象物是一个剧场、一个场所,在那里,一个社会用形象化的方式,即借用形象、描述等方式,表述了他们用以自我反视、定义和想象的方法”[4],套话想要表达的是作者以及这个时期对形象的诠释,因此作者在分析湘西形象的同时,就反映出中心文化圈与边地湘西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1.镜像湘西

这里的“镜像湘西”是指中心文化圈民族对边地湘西的文化想象和“他者”表述,是对整个湘西事物以及其中人的印象。其实在很多关于湘西的文本中都是中心文化圈的人对边地湘西的描写,但是大多数描写者都不曾步入过湘西,并不是完全真实的湘西。“镜像湘西”并不是作者随意拿来作为“套话”来塑造湘西源形象的,因为形象是一种描述,“是对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的描述,这些在场成分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5],而形象又“是按照注视着文化中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6]。因此套话本身就带有创作者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主观色彩。

湘西作为中华文化圈的一个边地文化,学者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中心文化圈的人对湘西形象的描绘。在中心文化圈民族眼中,湘西形象是古典想象的蛮邦与桃花源、现代想象中的土匪与圣地组成,即边、蛮、巫。作者一方面在总结“镜像湘西”,一方面是在研究“镜像湘西”。总结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去表述作者自己的见解,表达作者自己对自古以来“湘西形象”的认识,而研究是在文学、影视、表演的基础上研究出新的事物。研究是作者根据中心文化圈的审美标准和判断对“镜像湘西”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反映的现代学者对湘西形象的认识。《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研究》一书中的“镜像湘西”就由此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长河中所刻画的湘西形象,注重其文学性,一类是当下消费市场中所刻画的湘西形象,将“镜像湘西”当成了一种文化产业。

2.湘西自画像

何谓“湘西自画像”?是指湘西人的自我想象,也是中心文化圈民族所不知道的湘西,“湘西自画像”并非完全是“自画”的,是因为湘西人身处边地之中,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所以讲湘西人的自我想象称之为“湘西自画像”。湘西人的“自画像”和他者的描述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在于边地湘西本身自带的异域情调,所谓的异域情调是指不同地区的人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或多或少的感受和表述,是“表明异域文化具有和本土文化相异的特质”[7],“湘西自画像”与他者的描述之间的差异性不单单是指他们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内在文化之间的差异。

文本中作者在研究异域情调时,不仅仅是通过他者的描述展开想象来研究湘西形象的,而是通过湘西发展留下的科学依据中展开想象从而塑造其形象。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将自己获得的材料经过文化过滤和文化选择,选择自己所需的或者想要表达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所以作者研究的“湘西自画像”其实是在说明自己边地的文化身份。也就是说作者在分析这些文化时,是想要传达出自己对边地湘西的不同看法,是在实现自我的一种探索。

三、“重塑”在文本中的作用

这里的“重塑”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时间流,保留知识框架的确定性同时拓展研究视野,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再”。《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本科湘西形象研究的教科书,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的,而湘西形象的重塑在文本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

从结构的角度来说,重塑在文本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现实世界提供参考。“镜像湘西”是中心文化圈民族对边地湘西的一个印象,是湘西形象为真实的湘西形象提供参考,同时也反应出来湘西远而古的历史形象。作者想通过“重塑”湘西形象为由,打破中心文化圈民族对边地湘西的认识,从而建立起新的形象。其次“重塑”作为一个章节出现在文本中在结构上起到了呈上起下的作用。“镜像湘西”和“湘西自画像”是触发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湘西形象重塑研究的导火线。在文中作者有提到,“不管是‘中心想象边缘’还是‘边缘守望中心’都是采用形象学研究方法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这种框架具有宏观性和确定性,但它的流动性与包容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8]于是作者在研究“镜像湘西”与“湘西自画像”之后就开始对湘西形象进行想象,并重现湘西形象。

从内容的角度来说,“重塑”湘西形象为相同题材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在很多时候对湘西形象的研究是从文本或影、视表演着手的,不同的着手角度相结合往往比单一的角度更加具有说服力。研究湘西形象的学者们就常常主要通过文本或影视、表演多方面研究,突出“镜像湘西”和“湘西自画像”的不同,其次是可以通过重塑的方式,侧面点出现实生活中湘西的真实形象,也为今后研究地区或事物提供大量的素材。

四、结语

通过分析《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文本中湘西形象的一体两面,是对湘西形象的一中重塑。事实证明形象不仅只是用来研究“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之间存在的边地形象,还可以重塑在处于同一种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异域形象。通过对《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文本中不同的湘西形象进行分析,主要是分析中心文化圈民族与边地湘西人对湘西形象的印象,从而破除固有的湘西形象,进一步科学运用时间流分析湘形象。这不仅仅是对湘西形象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还为形象学提出“重塑”的概念。

 

 

注释:

[1]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

[2]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

[3]亨利·巴柔.形象学理论研究:从文学史到诗学.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3

[4] 亨利·巴柔.从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

[5][6]亨利·巴柔.形象.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6

[7]杜平.建构“他者”形象的话语[N].当代文坛,2005:12

[8]胡显斌.湘西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239

关闭